光緒卅四年十二月十八日(1909年1月9日),中華會館借用清廷賑濟金山地震餘款,建成座落於市德頓街的新樓,會館自商業街遷入新樓,「大清書院」也挾其書院遺民情結,於宣統元年正月十八日(Feb.
8, 1909),“遷入”中華會館二、三樓以作校舍,並由學部定名為「大清僑民公立小學堂」。自此,大清僑民學堂正式歸由中華會館管辦。辛亥年後,民國建立,易名為「中華僑民學堂」,到了民國九年,又改名為「中華僑民公立學校」,並開始招收女生。民國十六年,中華會館購得士德頓街827號樓業一座作為校舍,開設高中課程,並正式改名為現今的「美洲中華中學校」。
美洲中華中學校,是一所深具歷史和傳統的僑民學校,具有許多設施和特色,可能是其他的一般華語學校所或無,如擁有自己的校舍,運動操埸,家長接送學童的汽車通道,開放式的圖書閱覽室,中文電腦專用教室,加上聲譽卓著的中華中學校鼓樂隊等等。
在初創時期,是以僑社的通用四邑方言,來講授四書五經及幼學故事瓊林等傳統私塾教材,民國後改用教育部編定之標準課本,民國十六年開始用廣州話作為授課語言,這看似小事,實則是美洲傳統華僑社會向前跨出了一大步。到了民國七十七年(1988),由梁慶桂之外曾孫女黎美勸出長第八任校長(1988-1992),又創設了國語課程和幼稚園班,全校學生人數增至五百餘人。第九任校長吳鴻順接長校政(1992-1996),為了適應僑社的需求,加開週末下午班,一九九三年,獲三藩市聯合校區的認同,凡在中華中學修習中文的學生,經參加聯合校區的典試合格,共可以得到二十個外國語的學分。
現任校長李樹邦先生,隠重而且極具魄力,自1996年八月到任之後,除繼續加强國語班的課程外,陸續增開了週末下午國語班,星期日上下午的國、粵語班,並引入漢語拼音教學,以配合學生將來進升大學時的實際需要。目前全校合共六十七個班次,學生的總人數高達一千九百三十多人,為歷年最多。
筆者為了完成這篇稿件,專誠走訪李樹邦校長,特別請教中華中學校當前的重任是什麼?及對華語學校的未來發展方向?
李樹邦校長毫不思索說:「中華中學校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可以依循,未來幾年的教學重心,將是朝中文先修科AP(Advanced
Placement)考試所涵蓋的範疇和軌道前進,因為只要通過美國大學理事會所制定的中文測試,高中學生就可以取得正式的大學學分。對華裔學生和家長來說,這是極其令人振奮的好消息。這不但顯示了中文在當前世界舞台的重要性,同時也提升了中文在美國學校的地位,從而激發了高中學生學習中文的積極性。美國教育界把中文提升到這樣的一個新高度,無非是適應潮流,讓更多國民能够學習和掌握中文。在美國,這代表着中文教育,己經系統地進入到國民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體系之中。」
李校長同時指出,中華中學校早在十年前,就開始注意和加強國語教育,初設國語班,僅有三個班,但學生就有百餘名,經過了近十年的努力,今天的國語教學已發展到了23個班,學生人數高達760人,成為華埠之冠。
中華中學校在1997年,得到合和總會館鄧灼照先生的義助,引進了電腦,中華中學校從此邁進了中文電腦教育的時代。其後又蒙國府僑委會贈送多台電腦,令電腦教學的設施更臻完備。
「經過了十年的發展,國語教育和中文電腦課程,成了我們中華中學校的最強項。」說到這裡,李校長禁不住流露出歉虛的笑容,繼續補充說:「國語和中文電腦,正是美國即將實施的AP課程考試所需的基本條件。」
「AP考試,無疑是一個新生事物,社會上對這種課程的大綱及考試的方式,仍在探索階段,而我們的教師,無疑是經驗豐富,但他們也同樣面臨着一個新的課題,也就是必須重新學習,研究新的問題。我們要把教學方式,在原有的基礎上,逐步接駁到AP考試所要求的軌道上去。這個任務是艱巨的,但必須全力以赴,做好一切工作來輔導同學們努力學習,緊跟時代的步伐,以期争取到最好的成績。」
「美洲中華中學校」自大清書院創立以降,將近百年,名稱雖然數度更易,並因應不同的時代,肩負着不同的歷史史命,但其教育宗旨則歷代不變。一貫以教授華童中文,承傳中華文化為學校營運的宗旨。這種崇高的教育理念,正是手書『中華會館』扁額的法部尚書戴鴻慈,在光緒卅二年所呼籲的「宜急建自立之校,廣開研究國文之會。」
也正是體現梁慶桂奔走於美洲勸學,上學部手摺內所揭示的宏願:「提倡華僑學堂,俾華僑博通中學,俟畢業後再入彼完美之學校,或使彼中已習專門科學者補習國文,則中西融治,造成全材,足備國家官人之選」。
從光緒年的【大清書院】,到今天的【美洲中華中學校】,一百多年的僑教歷史,造就了無數社會英才,用百年樹人來形容,應是最恰當不過了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