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機構 

 學校簡史 

 教師團隊 

 統計圖表 

 畢業生名 

 校園實錄 

 校歌 


明報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三十日
20061230 Ming Pao News

美洲中華中學校

黃國俊(本文作者現為中華總會館歷史文献委員會主任)

《編者語》

在上一世紀的後半葉,不少有識之士或政治家開始預言,廿一世紀將是華人的世紀!不管這種說辭具有多少的真實成份,但華語和中文,時至今日,成了美國許多大中小學的熱門科目,己經是不爭的事實。包括華人在內的許多家長和學生,他們對中文和華語都抱持相同的興趣:既然中文在所有的言語當中,是最廣泛使用的一種,為何不好好的學習學習,以應未來生活的需要和事業的發展?

早在2002年,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調查,己經顯示全美國由七到十二年的班級中,就有二萬四千多名學生在學習中文。到今天為止,相信這個數字己經倍增。另由美國大學理事會所設計的,專為進修大學中文與中國文學課程的標準測驗課程,目前己有三百多間高中都可以提供這種教學。

由於越來越多的中美家長,希望子女從小就開始學習中文,而金山灣區的中文教學歷史超逾百年,無論是教學的規模或學校的數目,以至師資及學生的人數等等,均非美國其他城市可比。本報因應當前中文熱在美國校園掀起的浪潮,特闢星期專欄,共同來回顧金山灣區中文學校和華語教育的發展歷史,並將重點介紹由華人辦理的中文學校,同時也對這些中文學校的興辦理念加以探討。

從書塾專館到大清書院

金山灣區中文教學歷史超逾百年,無論是教學的規模或學校的數目,以至師資及學生的人數等等,均非美國其他城市可比。

舊金山唐人埠的【美洲中華中學校】,是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學校,其前身原為「大清書院」,始創年代,甚至可以追溯至光緒十二年(公元1886年)的「中西學堂」構思。

清同治六年(1867),聚居舊金山華人漸多,在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幾達五百眾,由於當年的種族歧視與隔離政策苛刻,要上學的華人兒童,只有兩種選擇,要嗎到耶穌堂去上主日學,學習一點英語和基督教義的道理,其餘的就只能集中在唐人埠跑華街(Powell Street)以下的企李街/華盛頓街之間的種族隔離學校﹝遠東學校 Oriental Public School﹞上學,雖然教師、教材和教學方法,與普通的白人學校無異,但種族隔離和歧視氣味濃烈,1896年,時為光緒廿二年,入遠東學校就讀的華童僅達百名,即使到了1920年,華僑土生在英文學校肄業者,仍未普遍,而能完成小學繼續升學的則為數甚少。其時多數華人都具有落葉歸根的想法,並對落地生根的觀念加以鄙視。華人家長對他們的子女,在近乎恥辱的歧視環境中成長,深感前景悲觀,但卻苦於無奈。對子女的前途,仍多以寄託於祖國為主。他們深知祖國文化的重要,並體察一般土生僑童不識中文的痛苦。故僑界人士,在外迫於形勢的無奈,內感於危機燃眉的困境之下,為求自救,紛設私塾與專館,以期作為異客在異疆的惡境中,藉教授華語和中國文字,承傳中華文化。

這就是美國金山中文教育的源起。而當年的私塾與專館,也可以說是美國中文學校的原雛型。

光緒年間,金山大埠已有啟蒙式的私塾和講授經書的專館約十餘間,各館的程度並不劃一,但學費卻高達每月四、五元,非一般家庭可以負擔,惟各館仍有學生二、三十名,可見先僑對祖國文化之重視。民國名人廖仲凱(1877-1925)就曾受業於當時之專館陳馨甫門下。

在光緒十二年,駐金山總領事歐陽明因應當時情勢,議籌設﹝中西學堂﹞,擬借西人學校為校舍,令中國教師率華童就學。具報公使張蔭桓並請擬章程,張批飭另擬辦法。光緒十三年四月,梁廷贊接歐陽明為總領事,十月具報,謂金山設學堂歲籌專款一千三百元,約可敷用,惟教習脩脯尚缺,其半須續商。十四年(1888)四月,總領事梁廷贊委派程贊清為學堂監督,租沙加緬度街七七七號半二樓為校舍,開學未幾,旋改名為「大清書院」。

「大清書院」的教學內容有類講經授業的專館,設正副教習兩名,學生約為六十人,分為兩班,學費以每月計算,僅收五角。正教習多由舉人或秀才充當,其來美地位,與會館主席相同。由各會館輪流派充,或由各會館主席兼任。學生由星期一至五,每日下午三時,自遠東學校放學之後,約四時進晚膳,四時卅分即到大清書院上課,直至晚上九時。星期六的上課時間較長,由上午九時直至晚上九時,講授的課程包括四書、五經、左傳、故事瓊林等。當時學生,如用功於中文的攻習,其程度並不低,若有志回國再讀專館,庶幾可以銜接。早年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之土生張兆祥(藹藴),即屬一例。張於光緒十八年九歲入大清書院肄業,勤於中文修習,國學程度頗高。十四歲返國,銜接在番禺族叔張灝楫孝廉館肄業,續修經史子集,十七歲考入兩廣西學堂,攻讀四年,廿一歲參加全省會試,中式,得庠生秀才功名。

早年華僑重視國內科舉,子弟讀書,倘能回國應試者,無不引為極大光榮。故「大清書院」之教與學,以科舉制度為依歸,本屬無可厚非。

但中國的科舉取仕制度,自隋唐以降,實施1300餘年,已是弊漏百出,終於1905(光緒卅一年)廢止。清廷自始設置學部,興辦新式學校,大有雷厲風行之勢,而海外僑民,處境特殊,郤未能因應國內的變革而跟進,仍處於烘冬守舊狀態中。

戴鴻慈首倡 梁慶桂推動

美洲僑民教育,從大清書院講經授業的專館制度,到變革而成為現代的新式學堂,以及在美推廣華文教育的兩位重要人物,一是法部尚書戴鴻慈倡之在前,而內閣侍讀梁慶桂則是履及劍及的推動者。

光緒卅一(1905)年,清廷派遣五大臣(載澤、端方、戴鴻慈、尚其亨、李盛鐸)出使九國考察時政,光緒卅二年一月抵美考察時,戴鴻慈目睹金山僑民之教育狀況,即慨乎言之:『舊金山華人雖多,而無自立之學校,其國文之不講,人格之卑下,有由來也。彼國比方別營一校,以專收華僑子弟,程度愈降,教法敷衍,而陰即以沮吾人之入彼學。是以有志者裹足,聞者撫膺,謂宜急建自立之校,廣開研究國文之會,若半日學堂,庶有濟也。此地華商具勢力者不乏人,佘之何不早謀旃』。(戴鴻慈:出使九國日记)

戴氏之言,無疑是針對當時之種族隔離下的「遠東學校」而發,但戴氏以殿前欽差大臣的身份,首先提出了「宜急建自立之校,廣開研究國文之會,若半日學堂,庶有濟也。」並謂華僑如設立小學堂,當奏請政府立案,俾海外華僑小學堂,歸欽差管理,他日學生畢業領照,與內地學堂無異,戴氏的倡議很快就得到了回應。清廷因應時勢,於是有派遣內閣候補侍讀梁慶桂,前往美國調查僑情並籌辦興學事宜。

戴、梁二人分屬廣東南海和番禺縣人。中國自海禁鬆綁至道光年後,洋華海旅商貿,幾集中於廣州一地,南海和番禺縣因地緣關係,當地縣民,較早接觸西方文化,對西方世界的認識也比較深遠和廣泛。戴鴻慈是清未群臣當中,思想和政見比較具有新思維和前瞻性的大員;梁慶桂則熱中於教育改革的內閣官員,兩人同樣熟知及關切旅美僑民的營謀概況。

梁慶桂於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四日,奉派率同譯員何葆珩,學生何焱森,及隨員朱兆莘、程祖彝、曹冕等,與新任總領事許炳榛同乘蒙古號輪抵三藩市,當時駐美梁誠公使即札行通知金山總領事孫士頣,會同中華會館,籌組學務公所加以配合,照應興辦僑民公校事宜。

在梁慶桂未奉派赴美籌辦僑民學務之前,曾上學部手摺,充份表達其對興辦僑民學務的作用和主張:

「謹將北美興學情由開具說帖恭呈鈞鑒:伏念西國殖民政策,無不以文字語言為化合力,觀於各埠各省教會之西學堂,不下百數,若香港之皇仁書院,上海之聖約翰書院,規模尤鉅,蓋一國有一國之風俗,綱常倫教各有不同,若使旅外僑民於祖國之文字語言道德習尚渺無所知,則習外之見愈深,愛國之情愈淡。查北美僑民以十萬計,彼所得工資,實較內地為優,除養事俯蓄,大半能担任學費,惟限於教育無人,不得不附入彼國學校,若能提倡激勸,則中文學堂之成立,可計日期。……擬請奏派專員馳赴北美,提倡華僑學堂,俾華僑博通中學,俟畢業後再入彼完美之學校,或使彼中已習專門科學者補習國文,則中西融治,造成全材,足備國家官人之選,因勢利導,莫便於此。是否有當?恭候鈞裁。謹略。」

梁氏在美留駐歷時十月,鼓吹勸學,倡建華僑學堂,除三藩市外,遍歷美加華僑聚生之各埠,終於組成三藩市,沙加緬度,紐約,支加哥,波特崙,西雅圖,雲高華和域多利等埠的僑民學校。

梁氏倡建華僑學堂之成功,主要原因,當然是適時迎合了僑社的緊迫需求,但梁為官的正直不阿,處事的廉明,對僑教事業的熱中和奉獻,加上對僑情的掌握,不畏權貴流言,這些都是他勸學成功,促成各地創建僑民學校的要素。尤其是他為僑校爭取到學部應允每年撥款資助,如三藩市學堂六百元,沙加緬度學堂一百五十元,紐約學堂二百元,更是在僑社中起到了一定的鼓舞,也樹立起了中方政府對僑校補助的先例。至於梁氏在各華字報紙所發表的勸學簡明辦法,無疑也是為設立僑民學校劃繪出一張確切而可行的藍圖。

僑民學堂 美洲中華中學校

光緒卅四年十二月十八日(190919日),中華會館借用清廷賑濟金山地震餘款,建成座落於市德頓街的新樓,會館自商業街遷入新樓,「大清書院」也挾其書院遺民情結,於宣統元年正月十八日(Feb. 8, 1909),“遷入”中華會館二、三樓以作校舍,並由學部定名為「大清僑民公立小學堂」。自此,大清僑民學堂正式歸由中華會館管辦。辛亥年後,民國建立,易名為「中華僑民學堂」,到了民國九年,又改名為「中華僑民公立學校」,並開始招收女生。民國十六年,中華會館購得士德頓街827號樓業一座作為校舍,開設高中課程,並正式改名為現今的「美洲中華中學校」。

美洲中華中學校,是一所深具歷史和傳統的僑民學校,具有許多設施和特色,可能是其他的一般華語學校所或無,如擁有自己的校舍,運動操埸,家長接送學童的汽車通道,開放式的圖書閱覽室,中文電腦專用教室,加上聲譽卓著的中華中學校鼓樂隊等等。

在初創時期,是以僑社的通用四邑方言,來講授四書五經及幼學故事瓊林等傳統私塾教材,民國後改用教育部編定之標準課本,民國十六年開始用廣州話作為授課語言,這看似小事,實則是美洲傳統華僑社會向前跨出了一大步。到了民國七十七年(1988),由梁慶桂之外曾孫女黎美勸出長第八任校長(1988-1992),又創設了國語課程和幼稚園班,全校學生人數增至五百餘人。第九任校長吳鴻順接長校政(1992-1996),為了適應僑社的需求,加開週末下午班,一九九三年,獲三藩市聯合校區的認同,凡在中華中學修習中文的學生,經參加聯合校區的典試合格,共可以得到二十個外國語的學分。

現任校長李樹邦先生,重而且極具魄力,自1996年八月到任之後,除繼續加强國語班的課程外,陸續增開了週末下午國語班,星期日上下午的國、粵語班,並引入漢語拼音教學,以配合學生將來進升大學時的實際需要。目前全校合共六十七個班次,學生的總人數高達一千九百三十多人,為歷年最多。

筆者為了完成這篇稿件,專誠走訪李樹邦校長,特別請教中華中學校當前的重任是什麼?及對華語學校的未來發展方向?

李樹邦校長毫不思索說:「中華中學校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可以依循,未來幾年的教學重心,將是朝中文先修科AP(Advanced Placement)考試所涵蓋的範疇和軌道前進,因為只要通過美國大學理事會所制定的中文測試,高中學生就可以取得正式的大學學分。對華裔學生和家長來說,這是極其令人振奮的好消息。這不但顯示了中文在當前世界舞台的重要性,同時也提升了中文在美國學校的地位,從而激發了高中學生學習中文的積極性。美國教育界把中文提升到這樣的一個新高度,無非是適應潮流,讓更多國民能够學習和掌握中文。在美國,這代表着中文教育,己經系統地進入到國民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體系之中。」

李校長同時指出,中華中學校早在十年前,就開始注意和加強國語教育,初設國語班,僅有三個班,但學生就有百餘名,經過了近十年的努力,今天的國語教學已發展到了23個班,學生人數高達760人,成為華埠之冠。

中華中學校在1997年,得到合和總會館鄧灼照先生的義助,引進了電腦,中華中學校從此邁進了中文電腦教育的時代。其後又蒙國府僑委會贈送多台電腦,令電腦教學的設施更臻完備。

「經過了十年的發展,國語教育和中文電腦課程,成了我們中華中學校的最強項。」說到這裡,李校長禁不住流露出歉虛的笑容,繼續補充說:「國語和中文電腦,正是美國即將實施的AP課程考試所需的基本條件。」

AP考試,無疑是一個新生事物,社會上對這種課程的大綱及考試的方式,仍在探索階段,而我們的教師,無疑是經驗豐富,但他們也同樣面臨着一個新的課題,也就是必須重新學習,研究新的問題。我們要把教學方式,在原有的基礎上,逐步接駁到AP考試所要求的軌道上去。這個任務是艱巨的,但必須全力以赴,做好一切工作來輔導同學們努力學習,緊跟時代的步伐,以期争取到最好的成績。」

「美洲中華中學校」自大清書院創立以降,將近百年,名稱雖然數度更易,並因應不同的時代,肩負不同的歷史史命,但其教育宗旨則歷代不變。一貫以教授華童中文,承傳中華文化為學校營運的宗旨。這種崇高的教育理念,正是手書『中華會館』扁額的法部尚書戴鴻慈,在光緒卅二年所呼籲的「宜急建自立之校,開研究國文之會。」

也正是體現梁慶桂奔走於美洲勸學,上學部手摺內所揭示的宏願:「提倡華僑學堂,俾華僑博通中學,俟畢業後再入彼完美之學校,或使彼中已習專門科學者補習國文,則中西融治,造成全材,足備國家官人之選」。

從光緒年的【大清書院】,到今天的【美洲中華中學校】,一百多年的僑教歷史,造就了無數社會英才,用百年樹人來形容,應是最恰當不過了!

 

 

附記:本文由林炳昌先生策劃。並承蒙黎美勤校長,戴元瑋先生,李樹邦校長及胡迅寧女士等提供相關資料和照片,謹此致謝。